多媒體電子書
電子書和電子出版?急急急!!~~
1.有沒有電子書更詳細的資料~~因為知識 有關電子書的東西我都看過了...沒有滿意的答案!!2.什麼是電子出版??(請說明的詳細一點)謝 謝~~
電子書是一種可以獨立執行的.exe檔案
無須安裝
只要您電腦上有IE瀏覽器
就可以下載閱讀。
電子出版是新資訊傳播媒體的重要一環
其需求源於:‧人文社會面:「人人出版」與民主思想的需求‧管理面:專業出版者提升生產力與成本效益的需求‧市場面:一般企業組織新興「企業內出版」的需求自從人類發明印刷術以來
出版品迄今仍為大眾最重要的媒體
出版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社會指標之一
而出版性媒體更在所有媒體業中
占壓倒性多數。
美國開國元勳哲佛生
曾經有「人人出版」的夢想
認為人人擁有出版的能力
是實現真正言論自由、民主社會的基礎。
不過
由於傳統出版需要大量的設備、資金、人力
必須以專業的方式為之
人人出版在當時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但在資訊系統問世後
逐步發生了「專業出版」、「企業內出版」和「個人出版」三個等級的電子出版範疇。
電子出版首先對傳統的專業出版事業-如印刷廠、書報社產生衝擊。
據國外資料估計
在管理績效方面
使用電子出版取代傳統出版
生產力可以提高5 倍;而據聯合報在國內實際執行電子出版的經驗
生產力提高達9.6 倍
更可反映其實質的效益。
[3]除了專業出版性媒體外
美國財星雜誌曾對500 大企業進行統計
發現各公司印刷、出版各種文件的費用
平均占營業額的3%﹣7%;而這些出版印刷的成本結構
有40% 是用在人工和傳統機械生產設備上。
[2]由此可推知
辦公用出版市場金額的龐大;而如果能提高生產力﹣降低人工費用
將可大量節約成本
對企業界將有極大吸引力
因此電子出版又進一步走進了一般企業組織
興起了「企業內出版」的觀念與業務。
[2]近年在多媒體網路技術的協助下
個人的出版成果
也可安置在以檔案伺服器所建構的網站上
供讀者查閱或訂閱。
在網路推播(Push)功能問世以後
多媒體網路出版品更可化被動為主動
不需要依靠組織性的印刷與發行
也可以進入讀者的生活
成為具有前瞻性、發展性、市場性的「新媒體」。
[1]電子出版的浪潮掃過傳統出版業、普通企業組織、終於及於個人。
哲佛生「人人出版」的夢想
在電子出版的協助下
愈來愈可以美夢成真了。
參、電子出版的類型 電子出版若以輸出媒體的形式分
又可以概分為:「硬文件(hard copy)﹣通常是紙」出版、電子書出版、以及網路新媒體出版三類。
而方興未艾的趨勢
又包括行動媒體、非電腦之資訊媒體等。
一、硬文件 電子出版的成果若以「硬文件」的形式出現
以目的分
可分為兩大類:專業出版:處理傳統出版業
包括:大宗印刷、報紙、雜誌、圖書的需求。
非專業出版:包括新興的「企業內出版」和「個人出版」
又以前者的需求較持續而具體
如解決企業內出版、客戶通訊、新聞信等的需求。
以使用設備分
也可分為兩大類:以中大型部門資訊系統﹣一群人在一起的方式製作﹣過去往往逕稱為「電子出版」;和以個人資訊系統﹣個人獨立製作或少數人合作的方式製作﹣常稱為「桌上排版」或「桌上印刷」。
這兩者的定位、區別、和關聯
根據發展的歷程
似又可以分為兩組不同的概念
可用「平行線關聯」和「同心圓關聯」來說明「專業出版」等級和「企業內出版」、「個人出版」等級不同之處。
(一)平行線關聯在近20年前
由於個人等級的電腦功能尚未臻成熟
專業的電子出版在主體與周邊設備需求、印刷出版物品質、採購價位上
都要比桌上排版高出許多;而且
在專業電子出版和桌上排版之間有一道明顯鴻溝
兩者操作環境有如平行線
彼此完全不同。
專業排版通常使用部門集中式大、中型系統
過去更使用大鍵盤
只有專業輸入人員才能操作電子出版。
也就是說
在平行線關聯下
專業電子出版和桌上排版除了使用電腦是相同的之外
在系統、人員方面
都不能互通。
(二)同心圓關聯同心圓關聯同樣表示專業出版在主體與周邊設備需求、印刷出版物品質、採購價位上
要比桌上排版的要求高出很多;但是
在專業電子出版和桌上排版之間並無斷層
反映兩者操作環境十分相同
專業電子出版只是桌上排版功能的附加與擴充。
兩者都使用個人資訊系統
在處理文字時
都是使用相同的鍵盤﹣且必是小鍵盤。
兩者的編輯軟體
主要功能也相近。
只是專業電子出版的硬體與周邊設備
在速度、解析度與增益功能等方面
高於桌上排版。
也就是說
在平行線關聯下
只是把傳統印刷的撿字工人
改成「鍵字」工人;而在同心圓關聯下
則是根本減免傳統印刷的撿字工人
而由第一手作者直接輸入
也因此
系統的親和力
將是系統應用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電子書和多媒體網路出版
都是桌上排版功能的延伸
並和其他技術進一步的結合與發揮。
[4] 二、電子書 電子書又可分為電子檔案、電子雜誌、e-book等幾種類型。
電子檔案是將桌上排版的成果
以原貌—如.pdf檔案儲存在磁片中、或燒錄成光碟的形式呈現。
電子雜誌也可視為多媒體作品(Title) 的一種子類型
具文字與聲色結合的表現效果
而強調其閱讀與較重視資訊內涵的功能。
e-book其實是一個專用電子書閱讀器(reader)[7](如圖)
它原始的構想來自新力公司1992年的「隨身書(Bookman)」
但只是曇花一現
並沒有像「隨身聽」一樣流行
原因可能是當時的顯示螢幕、儲存設備、電池…技術等還不夠成熟。
它在1998年捲土重來
同時有Softbook
Everybook
Rocketbook[9]…等多種產品
可接受各種檔案格式
如:PDF
HTML
XML
Open eBook等
並可經由網路更新內容
或定期接收傳統雜誌的電子檔案
進行離線閱讀。
它的優點包括:攜帶輕便
可調整字的大小
隨時隨地、甚至在黑暗中閱讀-還可以調整光源和亮度。
遇到特殊難解的詞彙
可以立刻以「超連結」的方式查閱「線上詞典」。
可在旅行中經由電話更換材料
和人們喜歡隨身帶一本書報的習慣相符合。
[8]還有
它能提供保護版權的功能
使用者無法把資料像一般電子檔案般複製給別人。
e-book的發展可視為正在方興未艾的階段
當前一個閱讀器的市場價格
視功能與造型不同
約在270-700美元左右
未來如果走低
可能吸引更多使用者。
資訊業界的領導者微軟公司
不久前也宣布將進入這個市場
在這樣強烈的趨勢下
e-book是否會影響人類長遠的閱讀方式
值得觀察。
[10] 三、網路新媒體 由於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發展
形成了「新媒體」的觀念[6]
從功能上可以對它下一個粗糙的定義:「新媒體 = 電腦 電話 電視」。
但若是要實際上建立新媒體
卻不是僅把這三者連線就可以辦成的
必須從結構上考慮使用者端點所使用的工具
和網路的互動關係。
功能
是指系統運作的抽象概念
可以發生的效力;結構
則是指入手建構時
必須設計或執行的具體問題。
因此
新媒體的結構定義可為:「使用特定各種形式的資料傳輸工具
而達成雙向溝通的傳播網路;且其設計因涵蓋區域大小而不同。
」定義中的網路特指傳播網路
而非電腦網路
後者的層次較為窄小。
電腦網路常指電腦之間、點對點的連結
處理的問題是網路軟體和通信協定。
傳播網路則指不同的傳播工具之間、平面甚或立體區域的雙向溝通
考慮的問題遠為廣泛。
區域直接影響網路的技術和傳輸材料
一般而言
區域愈廣也會愈減低傳輸的效率。
因此
可以用距離和速度兩個指標來衡量網路的表現。
[5]網路新媒體要能走上大眾化之途
與以下「寬頻網路」技術的結合應相當重要。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對稱性數位用戶迴路系統。
CATV訊號回送網路與Cable Modem。
CATV有線電視目前都是單向廣播
未來則考慮將一部分頻道作為使用者訊號回送使用
與Cable Modem技術結合形成更大頻寬、雙向溝通的網路。
這項技術雖然尚未普及實施
卻已經吸引國內各大企業摩拳擦掌
打算從傳統傳播領域經此進入資訊傳播領域
而過去平面媒體與廣電媒體的界限
也可能將更模糊了。
四、行動媒體、非電腦之資訊媒體 行動媒體如手機
已具備相當多的網路媒體功能。
非電腦之資訊媒體
則如電視「機上盒(Set Top Box
STP)」與不具電腦外形(看起來可能像冰箱、手套…)的媒體。
當閱聽人使用「機上盒」從事各種瀏覽活動時
「機上盒」也正在反向默默記錄閱聽人真正、精確、以秒計的使用行為。
由於媒體的種類與數量愈趨多元化、多樣化
個別媒體的效果也等比式降低
造成企業在行銷成本往巨量上升
而利潤往微量下跌
散彈打鳥式的行銷愈難支撐
必須尋求市場區隔
而「機上盒」提供了區隔的具體所在與可預測消費能力。
企業、廣告、媒體
都要準備打一場在戰略與戰術上
都完全不同的行銷-甚至是「存活」的戰爭。
個人的喜好(看什麼節目類型)、消費(看什麼廣告與線上消費)、意識型態(看什麼新聞扣應)、各種身心理分析(去什麼網站)都可透明化了。
這樣全面與細致的資料
有沒有可能從分析而進一步躐入預測、控制人類的範圍?盒後的組織可如何運用這些資料?提供這些資料?有無可能真的變成某種型態的獨裁者?這將是一種嶄新的社會生活型態
對社會、經濟、法律均將有深遠的影響。
肆、電子出版的編輯功能 電子出版的編輯軟體應具備的功能
各種產品並無完全相同之處;而與文書處理系統的差別
則為一條模糊的界限。
高級的文書處理系統
通常已經具備基本排版功能;而較欠缺的有兩方面:第一、輸出Postscript檔案或.eps檔案的能力;第二、為了印刷大量的大眾出版品
而需要輸出4色片的能力。
Postscript稱為「頁描述語言」是將平面設計後的視覺元素
以數學向量方式描述出來
經由RIP(Raster Image Processor)-即解譯Bmp(點陣圖)的程序輸出成果、甚至印刷網片。
這方面代表性的排版軟體有:PagerMaker與QuarkXpress。
不過新版的Word編輯能力加上Publisher的輸出網片能力
在功能上也相當完整了;同時
當前也有一些軟體協助將文書檔案轉為Postscript檔案
以上模糊的界限
愈來愈狹窄了。
一、基本文書功能 根據筆者研究各家文書處理與編輯排版系統後
建議以下5項是屬於基本「文書處理」的功能:檔-檔案:開檔、關檔、列印;編-編輯:增、刪、抄、搬、區段處理;格-格式:特別是字元與段落的處理
包括適當可供選擇的字體、字級、字的變化
以及重排修改邊界;表-表格:畫表、套表
處理行、列、矩陣簡易、靈活的表格繪製;視-具備視窗換檔
與各種檢視文件的功能。
二、基本編輯排版功能 而桌上編輯排版則應具備以下5種技術指標
與1種環境指標:前5個技術指標
是系統在編輯技術上的功能:版﹣設計自由的版面大小與空間規畫;樣﹣設定標題、內文、與各種格式字元的標準化樣式;框﹣提供簡易、彈性的多欄混合編輯;製作文字插欄、以及充實、彈性的表、圖、表圖能力;自﹣電子文件自動化
包括各種標題、標號、圖表…的自動編號、交互參照、目錄索引、圖文集、表單工具等
相當於編輯文件中的小型資料庫。
這是對辦公室或大型文件排版
重要的功能。
多﹣多媒體與網路編輯
包括圖形、動畫、影象、與音效製作
提供豐富的色彩與視覺、聽覺輔助。
最後1個環境指標
是系統在新編輯作業型態上的適應:﹣是否符合當前編輯作業的習慣?是否能夠導引非專業編輯人也能進行編輯工作?是否能夠提供「範本」協助減輕編輯人員學習工具技術的負擔?[11] 早期由於一般文書處理系統做不到多種字體
所以不少中文桌上排版系統在萌芽期
便專門在「造字」上下工夫
以為「桌上排版=多種字體」。
字體多
當然好。
但是
有些花體字﹣如空心方
花則花矣
並不美觀
不宜多用
頂多在廣告文案上偶一為之。
有些字體﹣如隸書
性格特殊
除了古典、藝術性的刊物外
用之並不出色。
所以
除非行有餘力
字體的選擇「適量」即可。
與其求字體多
不如求字形精致。
在字級方面
應考慮當前流行的版本需求
以及長期閱讀習慣;一般說來
書刊版面應比普通文書具「緊湊感」
太大或太小的字
可用性低
版面可能也不美觀。
在今天
字元處理的技術已日益普及
應該視為是文書處理的基本功能了。
電子出版重視的應該是樣式的處理與設計
並提供範本使用。
現在問世的中文電子出版系統
均可多欄編輯
只是操作繁簡有別。
書刊版面
經常有標題需要「跨欄」的情形
作業上有不少技巧。
表格繪製也是已有方法
若編輯得法
表格線條的修改、調整
均尚稱便。
圖形處理
現在多半是與其他的繪圖軟體﹣從最陽春的「小畫家」到DTP元老級的繪圖軟體Photoshop
Illustrator
再到能作動畫的3D Studio Max結合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擅於繪圖
不如擁有豐富的圖形資料庫
或是採用掃描器載入適當影象
再取出來適當修改使用。
書刊版面與普通文書的一個大差別
就是圖文並茂
圖若不出色
不足稱為出版作品。
色彩處理方面
當前則是美學的考慮多於技術的問題。
三、編輯環境 在編輯環境上
如何符合當前編輯作業的習慣
順利導引非專業編輯人也能進行編輯工作
必需考慮以下幾項問題:第一、如何使普通人能做?應該在打開系統後
便可在中文模式下操作;有中文說明、提示;並配合親和簡捷的輸入法。
其次、做什麼?提示編輯的程序
如決定開本、版型、題型、插欄…等。
第三、如何做?面對每一項程序
有那些要處理的項目
譬如開本
有標準開、菊版、特別開…等;版型有兩欄式、三欄式…等。
第四、好做?做得好?各種編輯手法變化無方
但可建議較佳的選擇
譬如雜誌適合菊8 開、叢書適合25開、詩集可用正12開…等;又如嚴肅主題宜用標準3 欄、內容活潑插圖多則可用留寬邊2欄…等;這些版式設計並應以「範本」的形式存在系統中
讓使用者可以選擇的方法取用。
最後
如何調適現實?如何前瞻未來?如何結合資訊科技的發展
逐步擴充軟硬體設備
往更高的出版品質出版升級。
已問世的各種排版相關軟體
其實也大致做得到靈活、夠彈性、功能豐富
只是未必簡易。
軟體設計者為了要考慮很多獨特的情形
所以軟體必須有一千種以上可能的動作。
使用者如果要記憶很多動作
背誦很多複雜的修訂程序
那麼對普通人就看不出電腦優於人工處理的好處了。
其實
要編好一份正常的文件
常用功能大約只是所有功能的百分之2、3而已。
使用者如果沒有優良的指導者或學習方案
將浪費太多時間與精力
也容易產生挫折感。
提供良好的編輯環境
當前的「精靈」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
只是尚無任何排版軟體提供這種精靈。
電子出版系統應不僅是協助傳統編輯人員
改善作業工具;更應在長遠取代低階層作業人員
如打字工人、排版工人、校對人員等。
伍、電子出版的群體作業架構 電子出版的群體作業架構
屬於「專業出版」等級的
不在本文探討對象之內
而介紹「企業內出版」和「個人出版」等級的考量
尤其強調前者的規畫。
電子出版除了考慮到把成品印刷、或推播出來之外
輸入的資料若再作進一步處理
還可以發生很多附加價值
應予開發。
根據編採與資料附加價值運用的整合考量
合理的企業內出版單位組織
或工作室式電子出版群體作業架構
建議如下: 這項架構在作業程序上
可畫分為4個區段:1.採訪寫作(含校對)區段。
2.編輯審核區段。
3.傳統製版∕印刷區段。
4.資料與網路處理區段。
一、採訪寫作區段 其結構、程序和功能是:‧硬體文書工作站、區域網路或內部網路(intranet)系統、數據機( modem )或專線。
‧軟體文書系統、網路系統。
‧程序這個區段專門提供動態報導、採訪寫作使用。
以一部清稿工作站﹣如採訪主任使用﹣為中心
前接作者、和遠地作者;後接編輯審核區段。
作者在撰稿工作站上寫作
經區域網路系統將文稿傳給採訪主任;遠地作者
則經由數據機和大眾網路系統傳回文稿。
清稿工作站將文稿整理、查證、改寫、定稿後
傳給編輯。
傳統編採作業
因為必須經過撿字(或打字)人員
所以有「校對」的程序
在電子出版作業中則無此顧慮。
而由核稿過程中
分擔校對錯別字的功能。
二、編輯審核區段 其結構、程序和功能是:‧硬體檔案伺服器主機、編輯工作站、各種多媒體處理周邊設備(如影象掃描器)、雷射印表機、區域網路或內部網路(intranet)系統、數據機( modem )或專線。
‧軟體電子出版系統、各種多媒體處理系統、網路系統。
‧程序這個區段專門提供各種報導、資料的編輯使用。
以一組檔案伺服器主機為中心
前接各組編輯作業;後接總編輯、雷射印表機。
根據國內從事電子出版的經驗
為了避免資料遭遇突然或偶然的毀損
至少需要另一部主機
即時儲存執行主機處理好的資料。
前接各組編輯作業是:﹣動態報導編輯:如新聞、內稿等。
﹣靜態報導編輯:如副刊、外稿等。
﹣廣告編輯:廣告篇幅通常較短
較少連續性編輯作業
在接受委託刊登時、就要對客戶負責
所以在業務員發廣告稿時
就要初步編輯;再經由區域網路系統傳給廣告編輯
作全盤編輯。
所有稿件、圖片經落版、全部編排好後
由雷射印表機印出清樣與完稿。
完稿後
交總編輯作最後審核
發許可付印命令。
三、大量生產-傳統製版∕印刷區段 對硬文件的出版品而言
這部分是為彌補當前自動化技術上仍然不能克服的一些程序。
當前的排版軟體
有的只能印出清樣與完稿
有的則能直接印出4色片。
如屬前者
則再到製版房製作網片
然後上機付印。
而對光碟形式的媒體
這部分的作業為由電子檔案直接燒錄光碟片。
如果是網路媒體
則澈底減免了這道程序與工作區段。
四、資料與網路處理區段 這個區段的目標是發揮網路資料庫檢索的附加價值
它的結構、程序和功能是:‧硬體檔案伺服器主機、資料庫工作站、區域網路或內部網路(intranet)系統、網際網路(internet)系統、數據機( modem )或專線。
‧軟體資料庫系統、多媒體網路排版系統。
‧程序這個區段係將文稿資料作進一步處理。
以檔案伺服器主機為中心
前接資料整理編輯、和編輯審核區段;後接資料查詢編輯、使用者、和遠地使用者。
根據筆者的研究
1個大型資料庫﹣譬如百萬類目以上﹣常用的資料不會超過5%
且常為時間鄰近性資料
所以應有第1部主機作為整理、查詢、儲存常用資料之用;而有第2部主機作為後備、及儲存主體資料。
編輯作業完成後
即將資料傳給整理工作站
改成資料庫形式
並作資料更新
存入主機。
資料查詢工作站
則可經由區域網路系統接受查詢;或經由數據機、網際網路系統
接受遠地使用者查詢或訂閱。
陸、趨勢觀察 瞻望電子出版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
不同身分的人
譬如工程師、使用者、經營者、與觀察者
因角度不同
對電子出版關切的重點也可能有所不同。
工程師所注意的可能是直接技術問題
包括:‧訊號處理‧訊號交換‧網路配置‧系統分析與設計‧對各種新發展、新產品的研究。
對使用者而言
又可分為個人使用者
和組織使用者--如公司等兩方面:個人的興趣可能在於:‧消費性應用:閱讀、購物、娛樂、交誼等。
‧加值性應用:文書、個人財務等。
‧創新性應用:如開發在家上班型業務等。
組織機構的興趣可能在於:‧決策:收集資訊
進行資料比較分析等。
‧管理:人事、行政、財務等。
‧生產力:程序節約、效率提升等。
不論何種身分的使用者
都必然考慮這項因素:‧費用 經營者就是有意發行電子出版品
加入新媒體產業的人
他們關切的問題不僅要深
尤其要廣
以下兩項觀照不可或缺:‧環境觀照:經濟、社會、與政治發展的趨勢是否配合。
‧技術觀照:是否能與服務、營運同步成長。
新媒體也同時是新事業、新投資、與新利潤
市場方面應注意:‧市場潛力與需求。
‧市場調查的執行與決策。
‧市場的企畫與開發。
‧人力、財務、管理的集中與調度。
觀察者包括研究人員和新聞記者等
他們關切的問題需要較少的勞力
但較多的智慧:‧科技與社會的整合與詮釋。
‧新媒體與經濟行為結合
而導致的社會變遷。
‧與公共政策結合
而導致的政治變遷。
‧對時代價值、理想、與信仰的影響。
‧未來瞻望。
有人以「玫瑰花園」象徵未來美麗的承諾
不過
有朝一日在電子出版與新媒體的產業圈裡
若真能蒔花拈草
猶待老圃籬匠、許多人的努力。
我認為電子書已經有了新的發展趨勢
更簡便製作
只需要將原有的平面編排添加多媒體檔即可.也因為製作簡便和成本的降低...誰都可出版自己的電子書了...
資料參考:未來的藍12號星電子書店www.bluebook12.com
來我網站看看ㄅhttp://*****
我做的電子雜誌.參考一下吧
http://nano.sharebig.com/share.php?id=s4finfjpjnrT9PXw
http://blog.roodo.com/617b/archives/cat_459801.html這也是
它是一本概念式的電子雜誌
不同於以往所看到的設計雜誌。
沒有太商業化的編排與分類
純粹與各位網友分享創作!
出書可以找印書小舖唷
他們是專門幫人出書的
網路上口碑不錯
介紹給您。
www.elephantwhite.com.tw
國語日報|牛頓|大陸書|常春藤英語|翻譯本|中譯本|書展|自由時報|勵志書|中國時報|小說|繪本|天下雜誌|期刊|工具書|蘋果日報|空中英語教室|月刊|聯合報|漫畫|套書|研究報告|散文|課本|地圖|教科書|原文書|互動英語|TIME|舊書攤|商業週刊|辭典|百科全書|二手書|參考書|文獻|
多媒體電子書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110855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