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小說為什麼叫小說呢??
如題小說為什麼叫小說呢~~由來是什麼??
一、前言:中國古典小說早在萌芽階段
就被文人君子視為小道
以其與大達相對
而無助於儒術的觀點
延遲了小說應有的繁榮。
但
小說這遲開的花朵
畢竟開了花
在明清時達到繁榮的階段。
可是
小說的地位不是一開始就被定位好了嗎?怎麼後來又會出現轉機呢?本報告則以先秦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為範圍
論述小說的發展。
二、小說一詞的基本定義:「小說」一詞
最早見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
其於大達亦遠矣。
」莊子將小說與大達對舉
便是將那些淺薄瑣細、無關治道的言論視為小說。
即使如此
「小說」一詞並未因此成為文體名稱
就如同我們提到詩
便知道詩大致上是字句整齊有押韻的文體;但「小說」是什麼?目錄學家為了便於將書籍整理分類
就把那些淺薄瑣細、荒誕不經的書稱為小說
其內容多是瑣細的
篇幅是短小的
與今小說(novel)不同。
於是我們對小說的基本認識就是:內容淺薄瑣細、無關治道
甚或有些荒誕不經的短小言論。
三、先秦時期的小說概念與定位:1.小說的起源一般相信
中國小說基本上有四大起源:神話、傳說、野史、寓言
而這四者其實是密不可分的。
最初先民要與大自然搏鬥
由於對自然一無所知
以為萬物皆有神
為了解釋不可知的自然現象
神話由是而生。
其後社會演進
幻想中的神擬人化了
或者是將古代的英雄當作神
如后羿
是一種崇拜的作用
這便是傳說。
再往後發展
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由神轉向人
史家記事
所記也是君王的事蹟
而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與歷史本是無法分割的
就如同《左傳》、《戰國策》、《史記》裡
也記載了許多無法解釋的神異之事。
所以
當歷史往求真之路發展時
那些被遺落下來的、較不真實的記載
就成了野史。
寓言則是先秦諸子傳授哲理時
不以說教的形式闡述
而以生動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哲理
以莊子、韓非子為代表。
一般學者相信
小說是從休息時發生的
是先民在工作之後
彼此談論故事以消遣的產物。
而先民講什麼故事呢?神話是寫神的故事
傳說則以人為對象
野史是歷史中荒誕不經的內容
寓言則是哲人的智慧結晶
這四者為中國小說的起源
也就是說
古代小說的內容
也許是先民創造的
也許是先民聽來的
也可能是諸子自創的
或者是諸子自創而假託是聽來的。
又由於四者密不可分
這些故事自然地會帶些神秘的色彩
再加以百十年的街談巷語、道聽塗說
先秦小說就以《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為代表。
2.小說於先秦定位之關鍵就在小說故事正不斷地創作發展時
影響中國人民行為準則的孔子
同樣對先秦小說
甚至後代小說的發展
留下深刻的影響。
《論語》載:「子不語怪、力、亂、神。
」又曰:「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本來
孔子的治學主張是很科學的
他對於己所不知的事就不討論
即怪力亂神之事
因為沒有根據
故孔子不與人討論;又
在路上聽到了不確實的言論
如果不經思考就傳出去
是拋棄自己的道德呀!
孔子的觀點本來是對的
可是依前所述
神話、寓言、歷史是密不可分的
先民所傳述的故事
這些叢殘小語、道聽塗說之言
常涉及些奇幻怪異之事
所以即使這些叢殘小語可能反映先民生活
可能帶有下層人民的聲音
就因其怪力不可知
被孔子棄而不語
又因後來儒家學說受統治者重用
連帶著儒家所不討論的東西
天下學子亦屏棄之
才使小說的地位變得如此低下。
3.危機與轉機先秦其他各家的言論
如莊子:「飾小說以干縣令
其於大達亦遠矣。
」將流於民間的、無關治道的言論視為小道。
又如荀子所言:「故知者論道而已矣
小家珍說之所願皆衰矣。
」謂智者只談論正道
小家異說都要衰息了。
此為先秦小說負面評價的代表。
這些先秦的大智慧家
認為小說就是指短小、奇異、無關治道的言論
而這樣的東西是小道
與大達相對
是沒有價值的。
小說的地位被貶得如此慘
幸有子夏一言:「雖小道
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
是以君子不為也。
」其中的「可觀」
為小說求得一線生機
只是小說仍被視為小道
無以成德
此觀點影響後世至深。
四、兩漢的小說概念與定位:1.兩漢小說的發展兩漢的小說還是承繼先秦搜奇志怪的傳統
然與先秦的「初民與大自然搏鬥」的故事不同
兩漢的志怪小說
充滿了鬼神成仙的色彩
這主要是由秦始皇與漢武帝造成的。
迷信之風起於戰國末年
到了漢魏又有佛教加入
志怪成仙之風更盛。
其中長生不老之術常是創造豐功偉業的帝王
如秦皇、漢武所愛
方士們便利用君王貪婪的心理
以長生不老藥騙取富貴。
又
起於民間的街談巷語常帶有些怪力亂神的色彩
在君王信鬼神好方術的風氣下
方士們搜集民間故事
再加以改造
以提高君王對己的信任
由此神仙之術大盛
也連帶著兩漢志怪小說的發展。
這點由《漢志》注錄的小說可得到證明
《漢志》共收錄十五種小說
分為三類:一為依託古人者
二為記古事者
三為漢代諸家的作品。
這第三類的作品
多由方士完成
內容也多是巫醫神仙之術
由此可知
鬼神成仙之術對漢小說的確有影響。
2.小說的負面評價漢代小說的負面評價
以《漢書.藝文志》為代表。
《漢志》云:「小說者流
蓋出於稗官
街談巷語
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雖小道
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
』是以君子不為也
然亦弗滅也。
閭里小知者之所及
亦使綴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他認為街談巷語之言
是先秦所謂的小道
是君子不該學的
雖有可觀者
但終究是芻蕘之議
難登大雅之堂。
影響所及
歷代史志如《隋志》、《舊唐志》、《新唐志》、《宋志》、《明志》以至於《四庫全書》
對小說的立論
皆承漢志而來
只是對小說家類的內容
在定義上有所不同
被歸入小說類的東西也有所不同罷了。
3.正面評價的代表漢朝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言論
來自桓譚《新論》:「若其小說家
合叢殘小語
近取譬論
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
有可觀之詞。
」謂小說是形式短小的言論
這些言論或許帶了點人生大道理
對於治身理家是有幫助的。
這個論點
為小說翻了身
讓小說從「無關治道」
成了可以「治身」
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4.結論漢朝的小說
題材是志怪
形式仍短小
技巧未完整
而這些志怪的內容
可以作為小說材料
也是為接下來的魏晉時期鋪路。
地位仍是小道
但至少已經有人予以鼓勵了
也是一大進步。
五、魏晉南北朝的小說概念與定位:1.魏晉小說的發展我國小說到了魏晉時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東漢末季
變亂紛乘
曹操提出「用人唯才」的口號
與傳統儒家所重視的德行操守相悖逆
而從前被儒家視為「異端」、「小道」的小說
也因應這股對儒家的反動
順勢發達起來
得到各階層的喜愛。
此時期小說可順利發展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有人提倡:如在位者的曹丕、曹植;又如郭璞、劉勰那樣的學者
更有小說家如葛洪、干寶等人。
以曹植為例
他認為:「夫街談巷說
必有可採
擊轅之歌
有應風雅
匹夫之思
未易輕棄也。
」上古有采詩之官
亦有搜集巷議街談的稗官
何以詩歌成風雅
小說卻不入流呢?這都是人民的心聲呀!
曹植將小說的地位抬至風雅
與經相提並論
實乃前所未發之論。
其二是尚實精神:本期小說尚實
因實以補史
有了具體的作用
地位才得以提升
雖然這時的小說是史的附屬品
至少有用處
能受人重視。
2.志怪小說的發展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
仍是繼承先秦兩漢而來
但觀念上有空前的演變
即強調小說真實性的尚實精神的產生。
以葛洪為例
葛洪於《西京雜記.跋》提到:「試以此記考校班固所作
殆是全取劉書
有小異同耳。
並固所不取
不過二萬許言。
今抄出為二卷
名曰《西京雜記》
以裨《漢書》之闕。
」他說班固的《漢書》是參考劉歆的書而來的
其中班固未取劉書有二萬字
葛洪便將這二萬字獨立為書
以為補史之用。
他主張小說與史可相輔並行
這與明代可一居士所肯定的「為六經國史之輔」的精神是一致的。
本期重要的觀念尚有郭璞《山海經注》裡的「視奇為常」的觀念。
郭璞認為
世人受到見聞的侷限
對《山海經》裡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以致於「怪所不可怪」
這觀念在現代也許可笑
但卻是代表當時求真尚實精神的產物。
再以干寶《搜神記》為例
本書是記鬼怪神異之事
作者卻也打包票說是真的
雖然他承認自己的記載或許會有虛錯失實的可能
但基本上
此一時代的精神
是求真求實以為補史之用。
3.志人小說的發展志人小說之起
上承東漢光武帝的表彰氣節。
由於光武崇儒、表彰氣節
造成士人重品行;東漢亂世
引發士人清談之風
由於不敢議政
只好品人。
當時士人的一言一動
都是眾人的話題
也有人將士人的遺文軼事彙集成書
代表作如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
及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等。
志人小說其實還是秉持著「視奇為常」的觀念在發展
如書中所記載的人物
只是超乎我們的見聞而已
沒啥可怪的
這便是本期的觀念。
志人小說的興起
象徵我國小說又邁向新的紀元
因為這不僅發楊了傳統「街談巷語、道聽塗說」的風格
還將小說題材
由志怪帶向志人
壯闊了小說的生命。
4.結論中國小說在魏晉時期進步很多。
由地位見之
小說可以補史;由內容看來
小說的篇幅漸長
且已開始注重寫作技巧了。
而影響後代最深遠的
還是本期的尚實精神
因為尚實
所以可以補史
使小說有了用處
受到重視
卻也影響到小說虛構性的發展
限制了小說的想像空間。
但由於志人小說的興起
會使中國小說走向近代小說的路子
因為人們會開始知道情節、人物的重要性
所以還是為後世小說鋪了路。
六、結論:先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形式 短小 短小 稍長技巧 天外飛來一筆之言 技巧不純熟 以注重寫作技巧定位 小道 小道仍有用 小道可補史功用 王者之風俗所用 巷語街談不受重視 補史故事內容 先民與自然搏鬥 神仙方術 強調真實以補史數量 少
以《山海經》、《穆天子傳》為代表 少
亡失者眾
後人所加者多 多
有小說理論參與者 君子不為 方士居多 文人學者在位者限制 小道小家珍說 芻蕘狂夫之議 強調真實轉機 必有可觀者 治身理家 志人中國早期小說的特色是前者影響到後者
也許是好的
也許是不好的影響
但都會為後者鋪路。
如先有「小道」之論
卻留下了「可觀」之處;即使是「芻蕘狂夫之言」
仍可「治身理家」;尚實以補史
想像受限制
仍有別的路
可以使小說繼續發展。
中國小說就是這樣綿延不斷地發展
終至開花結果。
參考資料:《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里仁。
《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
劉良明
洪葉。
《中國小說史》
孟瑤
傳記文學。
參考資料 http://202.43.196.230/search/cache?ei=UTF-8
留言列表